北风与太阳两方为谁的能量大相互争论不休。他们决定,谁能使得行人脱下衣服,谁就胜利了。北风一开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见此,刮得更猛。行人冷得发抖,便添加更多的衣服。风刮疲倦了,便让位给太阳。太阳最初把温和的阳光洒向行人,行人脱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阳接着把强烈阳光射向大地,行人开始汗流浃背,渐渐地忍受不了,脱光了衣服,跳到了旁边的河里去洗澡。
此外,人类也会在故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古希腊高高在上的神也被拿来说故事,而且常常还是具有讽刺意义的。
伊索寓言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能让读者领悟一些东西,比如怎么处世,怎么做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当然也有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和对勇敢斗争的赞美。
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这样来说明为什么大家会喜欢《伊索寓言》:
“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伊索寓言》对其后的欧洲寓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公元1世纪和2世纪,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分别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写成两部诗体的《伊索寓言》。费德鲁斯直接继承了《伊索寓言》的传统,他毫不讳言地宣称自己的寓言是“伊索式寓言”。
《伊索寓言》在中国的影响也很大,在明朝时期,就由一位比利时籍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将其带到了中国,以《况义》为书名出版。“况”是“比”的意思,“况义”即“譬喻”。
后来到了清朝,英国领事馆的罗伯聃又把这些故事翻译成中文,取名《意拾蒙引》(“意拾”是“伊索”的另一种译法)。
而最终将《伊索寓言》这个书名确定的版本是林纾和严璩合译的《伊索寓言》。这本书一问世就大受欢迎,在1909—1919年这十年间便重印过15次之多。由于《伊索寓言》的销路实在太好了,因此商务印书馆又出了孙毓修的《伊索寓言演义》,这本书所选的版本较佳,插图也画得好,译文更是浅显近乎白话。此后就有各种版本流行开来,有了各种漫画、动画、有声本、改写本……层出不穷,生生不息。
《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也是寓言中的精华、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都能在故事中读出自己想要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故事也会有不同的味道。
成功的艺术处理使得《伊索寓言》被作为人们生活体会和经验的结晶,为后世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寓言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古希腊]伊索)
鹅妈妈的故事法国古典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品,只要写几个篇名,我们就知道它们多么有名了——《小红帽》、《穿靴子的猫》、《灰姑娘》、《蓝胡子》、《睡美人》……这些著名的童话名篇早在《格林童话》(1812年)出版前一个多世纪,已经被收集到另一本著名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中。
“鹅妈妈”在西方国家就是传说中为孩子们创作童话和儿歌的一位乡村妈妈。这名字最早在一部韵体诗体裁的周记中被提及,且在好几年间经常性地出现。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特定的作家被认定为是鹅妈妈。
不过,在波士顿的马萨诸塞,人们相信最早的鹅妈妈名为玛莉鸪丝,且被埋葬在谷仓埋藏地。
真正让更多人知道鹅妈妈的,是1697年佩罗以小儿子的名义,在巴黎出版了《鹅妈妈的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日故事》之后。由于这本书在世界范围内的广为流传,使更多的人知道了鹅妈妈。
至于佩罗为什么要用《鹅妈妈的故事》作为书名,有人认为是他希望大家相信这些故事是传说中“鹅妈妈”讲的故事,让大家一开始就喜欢这本书;另外一种说法是根据法国民间故事“母鹅给小鹅讲故事”而来。查尔斯·佩罗出生于巴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巴黎最高法院的律师。他也当过律师,并曾任皇家建筑总监。在少年时代,他就显露出文学才华,后来成为颇有名望的诗人。1671年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他号召作家反映当代人的生活和道德观念。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他开始了民间童话的改写工作。由于违背封建王朝的正统观念,受到宫廷的冷遇,晚年过着隐居生活。
在他出版的《鹅妈妈的故事》中,包括前面我们提到的《小红帽》、《睡美人》、《小拇指》、《美人与野兽》等8篇童话,还有3篇童话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