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03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95元,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19元,增长6%。
城乡建设持续提升。开工建设城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6个,完成投资7000万元;新建市政道路长度2.51公里;铺设城区排水管道8.4公里,改造海绵城市面积5.4平方公里。新增城区集中供热71.18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小城镇建设“百件实事”107项,完成投资40.8亿元,极大提高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新增农村清洁取暖2.98万户。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含生育保险)、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6.0万人、16.1万人、11.9万人和13.8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3.6万人和57.5万人。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2693.18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142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由520元提高至550元。各项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继续保持100%。年末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6人,年人均保障标准8208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881人,年人均保障标准6132元。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0个,床位数2347张。
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推进。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项目1个,建设安置房636套。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个,改造户数524户,改造面积5.4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64万元。
安全事故防控有效。全市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6起,死亡4人,受伤6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7,十万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
十二、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改善办园条件,投资7264万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处,建设面积25323.29平方米,完成投资6930万元,新增班级50个,新增学位1500人。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专任教师分别达到2973人、1967人、1319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494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38人。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县级不可移动文物3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图书馆年接待读者14.9万人次,借还图书14万册,举办线上线下活动74余次,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开展“戏曲进乡村”定量指标演出1225场次,覆盖全部行政村。共有新闻出版类单位196家,其中印刷企业51家。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为100%。共有剧场、影剧院3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美术馆1个、文化站16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58个。
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04个,其中医院12个,基层医疗机构586个。卫生机构床位3503张。完成诊疗服务399.5万人次。16个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市11处卫生院、5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99处村卫生室均达到省级标准,达标率为100%。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70%。
体育事业全面推进。确定230个村(社区)健身器材提档升级名单,投资148.1万元安装230套健身器材、10副篮球架、20付乒乓球台。投资81.65万元对邹平市黄山公园环山路进行提档升级工程,依托黄山公园地貌特点,新建山东省自行车训练基地专用赛道。完成公共健身设施定位和上传工作,纳入滨州市智慧健身平台,为下一步更好地精准投放器材、损坏器材及时报修、重大赛事信息发布等提供便利。完善“10分钟健身圈”,制定《邹平市“体育惠民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完成21个社区、行政村健身器材配置。组织邹平市第九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完成“大众网杯”羽毛球邀请赛、邹平市轮滑运动协会亲子接力赛等赛事活动。参加滨州市第十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荣获4项第一、4项第二、2项第三。
气象服务能力增强。制作编发各类气象情报服务194期,气象信息服务周报51期,发布各类气象预警信号88期,决策气象服务短信686条。抓住有利时机成功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7次,防雹作业5次,发射火箭弹28枚,炮弹820发,缓解了农田旱情,减轻了森林防火压力,防护区内未形成冰雹灾害,作业效益明显。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