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攻坚成效显著。有效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全市累计化解不良贷款85.63亿元,较年初下降5.84个百分点。截至12月末,不良贷款余额为38.82亿元,较年初减少46.6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4.77%。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年共审批城乡低保1490人、特困人员986人、临时救助困难群众468人。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66.3%,同比上升10.9个百分点,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4.1% 、10.4%、14.3% 、11.1%、12.5%、9.4%。
三、改革和创新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开发区改革顺利推进,整合归并内设管理机构,将原来的15个行政事业单位,精简到5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66.53%的村完成成员界定,99.88%的村完成清产核资,98.95%的村完成折股量化工作,98.48%的村通过第一次股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成员,表决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96.7%的村完成登记赋码工作。
质量强市建设加快推进。全年新增注册商标741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6542件;新增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21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总量达到34件;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件。6家企业入围2020年山东省制造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名单,10家企业的12个产品被认定为“2020年度山东优质品牌”。
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知识产权加强创造,新增专利申请量983件、专利授权量686件。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组织评价科技成果17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9项,申报滨州市科学技术奖8项,登记技术合同65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8.06亿元。创新人才积极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16人,外专双百专家1名。
四、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4.1亿元,比上年增长2.8%。粮食总产量71.36万吨,比上年增长3.8%;单产437.5公斤/亩,比上年增长3.3%。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获证产品55个。


林牧渔业保持稳定。全年造林面积1239公顷,年末森林面积25654公顷。全年肉类产量5.33万吨,比上年下降12.76%;禽蛋8.16万吨,增长69.65%;牛奶产量3.26万吨,增长80.1%。水产品总产量3780吨,增长0.8%。
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增强。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3。新增耕地灌溉面积0.285万亩,年末达到85.38万亩。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0.6万亩。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28%,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玉米机收率97.31%、小麦机播率98.99%。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稳中向好。全部工业增加值261.3亿元,同比下降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7%。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下降3.4%,利润总额增长74.6%,营业收入利润率4.24%,比上年提高1.8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5%。

建筑业规模不断扩大。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业企业75家,比上年增加1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97亿元,比上年增长6.5%。
六、服务业
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45.1%,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服务业正向拉动地区生产总值2.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服务业平稳向好。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6%,物业管理业下降8.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33.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3.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下降35.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下降14.6%,教育类下降26.6%。

全域旅游提振复苏。全年共接待游客439.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9.2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目前全市共有11家A级景区,其中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7处、2A级景区3处,省级旅游强镇4个、旅游特色村13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3个、精品采摘园7个。旅行社及旅行社分社22家,其中3A级旅行社3家。星级宾馆6家、星级农家乐7家,码头镇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镇”、邵家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