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
90年代初随着“出国热”的大潮,他来到了“小国家、大智慧”的新加坡。14年后,在科学事业“顺风顺水”之时,他却毅然选择归国发展。被问及为何作出这样的抉择之时,他仅用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三个字——“中国梦”概括。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
六十年代出生的他是中国有机电子和柔性电子学科的开拓者。从北大毕业留校任教,到赴新加坡留学引领研究工作,再到归国创业收获成就……究竟拥有怎样的理想信念才能让他作出一次次关键性的人生抉择。带着这样的问题,《北京周报》专访了黄维院士,与其畅谈了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中国梦”。
从北大到新加坡:两个关键的“14年”
“我在北大和新加坡分别度过了两个14年,北大的14年造就了我的品性,新加坡的14年逐渐明晰了我的梦想。”黄维概括道。
1979年,黄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在北大求学期间,除了完成基础的物理化学和计算化学研究训练外,黄维还学习了工商管理课程,对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也多有关注。此外,他还做了大量社会工作,曾担任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的主席。“这段经历锻造了我‘忠诚、干净、担当’的品质,历练了我勇于挑战、乐于创新的性格。”他说道。
“北大人有理想、有担当、有热情,个性鲜明、直言不讳,具有批判式思维和怀疑精神。这是北大人特有的文化基因,正是北大赋予我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和开疆拓土的改革气魄。”黄维说。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与摇篮,“五四”也赋予了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内核。
1993年,黄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后并从事科研工作。在新环境下,他发现有机电子正处于世界前沿,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凭借着敏锐的判断力,他毅然放弃了相对熟悉、已有积累的纳米材料领域,投身于有机电子的研究中,逐渐组建了一支富有活力、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团队。
“新加坡是一个只有718平方千米的城市国家,但她的全球意识却非常突出。我在新加坡的14年,正是新加坡在全球科技和高等教育舞台上扮演突出角色、实现腾飞的十多年。这不仅赋予我梦想,更给我带来受益一生的管理视角。”黄维对《北京周报》说。
归国创业成就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
2001年,就在团队的科研事业不断向上攀升的时候,黄维作出了一个让周围人颇感意外的决定——带领团队回国发展。
当时,中国和发达国家在科研方面的条件差距较大,对于海归人员的支持政策相对也比较单薄,高科技人员的收入和待遇水准和发达国家相比可谓悬殊巨大。尽管如此,黄维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工作,归根到底还是深受国家飞速发展的情况所鼓舞。“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2001年和夫人受国务院侨办邀请,作为华侨代表参加了国庆招待会。这次经历以及平日对国内情况的关注对我触动很大。”他回忆道。
黄维说,之所以选择回国,既有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来怀有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传统,也是受“中国梦”的驱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而他的“中国梦”就是科教强国梦。
更让他欣喜的是,在回国打造团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过程中,政府也在不断通过各种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归国创业。对海外高端人才而言,回国发展更大的优势则体现在发展速度、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上。
“改革开放的30多年走完了国外近百年的发展路程。回国之后,我感受到了国家大力提倡智力转化、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强调高端人才引领科学发展、创新驱动的大好局面。对于归国留学人员和科技工作者而言,我们生逢其时,不仅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亲历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重要的是能够在风云激荡中成就科技工作者的人生价值,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光和热。”黄维对《北京周报》说。
回国后,他先后在复旦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建立相关研究基地,最终,建设了柔性电子这一新兴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