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大地上,制造业向新而行的壮阔图景徐徐展开。“十四五”收官之际,广东制造业跃迁轨迹愈发清晰:以硬科技突破产业“天花板”,以新机制重构全链生态,以绿动能重塑发展逻辑。
曾高度依赖进口的“工业大米”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隐痛”。微容科技扎根云浮罗定,自成立之初就立足做高端MLCC。
陶瓷粉末是MLCC制造过程中最关键的材料之一。微容科技通过自主研发,将陶瓷介质层厚度压缩至1微米,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目前,其超微型MLCC电容跻身全球前三。一颗电容的逆袭,带动粤西山区崛起,多家上游供应链配套企业纷纷落户罗定,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微容科技生产的0603系列MLCC。微容科技供图
锚定自主创新的还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广州企业小马智行将4颗计算芯片集成于方寸之间,使体积、重量、功耗、成本锐减50%—80%,成功研发全球首款L4级量产域控制器。
传统产业同样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马可波罗陶瓷东莞工厂,AI质检仪以毫米级精度将不良率控制在万分之一内。“绿色与智能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马可波罗陶瓷总裁助理钟伟强指着3mm超薄岩板介绍说,能耗降低10%的创新带来30%的销量增长。
未来产业较量,关键在抢占“微笑曲线”两端。
广州琶洲实验室里,脑电波操控轮椅能帮助截瘫患者自主移动。“广东的优势在于产业链完备。非侵入式技术突破后,团队无需出省,就能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该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远清介绍,目前,团队研发的脑机AI鼠标、脑机AI轮椅、脑机AI智慧病房等产品,已在多家医院投入试用。
广州开发区内,云舟生物搭建的“基因载体乐高平台”,通过校企联合定制培养博士,压缩科研周期。
强创新、提质效,是“十四五”经济答卷的厚重底色。五年来,广东融合技术与产业优势,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人工智能主导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校企协同的产教融合生态推动电子、半导体等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广东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布局更多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建设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广州琶洲实验室工作人员演示脑机接口设备如何操作专注力训练游戏。人民网 朴馨语摄
协调共进——绘就城乡共富新画卷
“乡亲们,今年柏桥村荔枝产量约1.6万吨,产值2.8亿元,较去年增产30%,荔农增收28%,为我们点赞!”缤纷夏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党总支书记何清与村民围坐畅谈丰收喜悦。
2025年5月,在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贡园,荔枝丰收,农户喜笑颜开。人民网 涂胜摄
从柏桥村驾车10分钟,便到达国内极具特色的荔枝主题高速服务区——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自今年5月升级改造以来,该服务区打破传统“歇脚地”定位,以全域旅游“打卡地”“出圈”。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2022年底,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将其作为破解这一短板的关键举措。
3年来,茂名以美“荔”乡村推动“交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成为全省“百千万工程”的缩影。
2025年5月,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开展文艺汇演,为市民游客奉上“文化大餐”。人民网 王雅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