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还原真相
在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上,一块高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的石碑朝着大海,历经70多年的洗礼,如今依然庄重醒目。
石碑正面上书4个朱红大字:南海屏藩。石碑背面镌刻着: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这座石碑,定格了中国在二战后依法恢复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的历史瞬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21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面向全球发布“南海真相”系列中英文智库报告。系列报告包括《碧波深处有中华——中国在南海领土主权海洋权益的历史和法理依据》《挑拨、威胁、谎言——域外势力插手南海问题的事实真相》,以及6月8日世界海洋日发布的《中国将南海打造成和平、友谊、合作之海的实践》三篇分报告。
这是“南海真相”系列中英文智库报告。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这是“南海真相”系列中英文智库报告。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这是“南海真相”系列中英文智库报告。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报告系统阐明了中国对南海诸岛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历史和法理依据,揭露了域外势力插手南海问题的事实真相,深入解读了中国倡导将南海打造成和平、友谊、合作之海的实践成果。
南海是中国人民的“祖宗海”
报告认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在南海的相关权益,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确立的,具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8月21日,与会者在北京举行的“南海真相”系列智库报告发布暨南海问题研讨会现场翻阅“南海真相”系列智库报告。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发现命名历历可考。中国官员杨孚在《异物志》(约成书于公元76年—88年)中记载了将南海诸岛命名为“涨海崎头”。19世纪中叶,英国测量舰“里夫尔曼”(Rifleman)号到南海地区进行测量,并在英国出版的《中国海指南》一书记载,鸿庥岛为“Namyit”、景宏岛为“Sin Cowe”等,其命名方式显然是从中国渔民习惯称呼的“南乙”“秤钩”等音译而来的。
开发经营跨越千年。15世纪,明代时期的中国站在大航海时代的前沿。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时间里,受官方委派的郑和率中国船队通过南海七下西洋。20世纪70年代,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甘泉岛上发现了一处唐宋时期居住遗址并对其进行发掘,证明中国先民在南海耕海牧渔留居岛礁。
有效管辖绵延不断。最早于公元8世纪起,中国政府就已将南海诸岛划归海南琼督府(今中国海南省)管辖。此后,中国历代政府持续管辖的同时,在各类官方绘制的地图中,将南海诸岛完整纳入中国版图。中国政府数百年来持续不断地对南海及南海诸岛进行调查测量,在南海诸岛设立天文、气象观测点,并行使调查测量专属管辖权。
“报告以大量确凿的历史文献、中外档案和生动鲜活的史实,详尽地阐述了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和相关权益的历史经纬,不仅展现了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开发经营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的历史图景,而且揭示了历代中国政府治理、管辖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的实践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说。
中国依法恢复在南海诸岛的主权与海洋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