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攻坚取得显著成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效显著,年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986.2亿元,比年初减少511.8亿元;不良贷款率2.03%,比年初下降0.86个百分点。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省标以下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稳步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23个外迁社区整体搬迁入住,60万滩区群众安居梦想即将实现。197.9万脱贫享受政策人员和3.45万即时帮扶人员全部落实医保扶贫政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46µg/m3,比上年下降11.5%;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87,下降11.3%;重污染天数平均8.8天,减少4.4天;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69.1%,上升10.4个百分点。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3.5%,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1.5%。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加力。高速铁路建设扎实推进,在建6条高铁,潍莱高铁建成通车,高铁通车里程达到2110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强力推进,公路通车里程28.68万公里,比上年增加648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473.4公里,新增1026公里。水运建设成绩显著,沿海港口生产型泊位607个,其中新增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4个,累计达到340个。能源项目建设全力推动,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道里程分别为3980公里、2200公里和6730公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4541.2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8.6%,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居全国首位。

对外开放打造新优势。《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正式发布,自贸试验区试点任务实施104项,上合示范区“四个中心”建设初见成效。高能级平台作用凸显,新增2个综合保税区,累计达13个。线上线下融合拓市场,举办“儒商青企会”“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山东与世界500强产业链高质量合作发展对话”“全省重点外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等活动,签约外资项目237个,合同外资104.9亿美元。加快培育新动能,5市纳入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3市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两院院士5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10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36人,齐鲁首席技师1805人,高技能人才330.2万人,获得“山东惠才卡”人选5952人。
表2 2020年主要人才培养平台数量
指 标 数量(个)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57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279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43 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 49 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20 技工教育特色名校 20 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 100
区域发展构建新格局。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三大经济圈分别实现生产总值27466.0亿元、31113.4亿元和1451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3.8%、3.5%和3.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7%、41.2%和20.1%。济青烟“三核”引领作用突出,合计实现生产总值30357.9亿元,增长4.0%;占全省GDP比重为41.5%,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三、改革与创新
重点改革领域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深入实施省属企业混改三年工作计划,省属企业混改户数比例达到68.9%。省属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达44家。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山东高速与齐鲁交通实施联合重组,新组建南郊集团、人才发展集团和国欣颐养、国欣文旅、产权交易集团。275户省属“僵尸企业”全部完成处置。开发区改革全面推开,管委会内设机构平均压减58.7%,管辖面积压减48%,代管乡镇压减50.7%。农业农村改革成效明显,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土地流转率达到42.3%;圆满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超过99%的村(组)完成成员身份确认。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组建388个医共体,42个国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完成3个以上区域资源共享中心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