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六保”落实落地。部署开展“四进”攻坚行动,制定“六保三促”工作方案,密集出台助企纾困、“扩强稳”等一揽子措施,复工复产走在全国前列,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就业稳步好转,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年度高目标的111.5%,农民工总量恢复至上年的98.2%。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1850亿元。企业经营压力缓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6.5元,比上年下降0.4元。粮食和能源供给充足,粮食喜获丰收,比上年增长1.7%,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煤炭产量稳定在1.1亿吨左右;供应天然气212.6亿立方米,增长13.1%;接纳省外电量1158.7亿千瓦时,增长24.0%。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规模以上工业30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73.2%,比上年扩大24.4个百分点。基层运转保障有力,省财政下达市县各类转移支付2914亿元;中央新增财政资金661.5亿元,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二、重点战略
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压减焦化产能729万吨,退出地炼产能1176万吨。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世界高端铝业基地、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重大制造业项目落地实施;工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17.6%。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0.2%,投资占比达到51.3%。新登记“四新”经济企业增长83.4%。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57家,总量达到1.46万家,增长2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5.1%,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十强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增加值分别增长14.5%、19.6%和9.0%,依次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5、14.6和4.0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8个百分点。光电子器件、服务器、半导体分立器件、碳纤维、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4.8%、35.3%、15.5%、129.5%和24.9%。软件业务收入5848.5亿元,增长12.4%;软件业务出口15.8亿美元,下降1.0%。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融合集聚发展优势凸显,累计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7个,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农业产业强镇59个。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累计培育家庭农场8.7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6万个。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52万人。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6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3%。休闲农业持续升温,累计创建各类省级休闲农业示范669个,其中,新增农业示范点(村)42个、农业精品园区(农庄)45个。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改造危房3.3万户,新增清洁取暖216.4万户,完成农厕改造23.5万户。乡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率达99.6%,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
海洋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培养,推动成立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一类抗肿瘤海洋新药BG136即将进入临床。建成海水淡化工程31个,日产能达35.9万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0处,累计达到54处,占全国的39.7%;新增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创建项目14个。港口资源深化整合,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191万标箱,比上年增长6.0%,总量居全国第2位。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07家,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32家,“透明海洋”“蓝色药库”“超高速高压水动力平台”等纳入国家重大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