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进入2021年,回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给人类带来严峻考验,中国人民直面挑战,众志成城,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社会生活恢复正常。随着第三届进博会成功举办、探月工程收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实现等,中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适逢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恰风华正茂。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带领人民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热点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临近春节,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由于叠加春运期间人员大范围密集流动的因素,疫情迅速向全国各地扩散。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同心战“疫”、众志成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抗疫合作,与各国分享抗疫经验。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为有需要的34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并向各国提供2000多亿只口罩、20亿件防护服、8亿份检测试剂盒等医疗物资,展现出了大国担当。
热点二: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
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习近平庄严宣布,2020年底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意味着中国成功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在“脱贫攻坚”“异地搬迁”“产业扶贫”……这些2020年新闻报道的高频词汇背后,是脱贫后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热点三:“进博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2020年11月4-1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如期举行。疫情之下,进博会的成功举办令全球惊叹,书写了精彩的全球故事。
本届进博会亮点纷呈:总展览面积比上届规模扩大近3万平方米;首次设立的公共卫生防疫专区多次扩容仍“一展难求”;3600多家国内外企业400多项“首发首展”新品,累计意向成交金额也增长了2.1%。
进博会传递出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扩大开放的决心,共享中国大市场的积极信号,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
热点四: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浦东新区开发30周年
1979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次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成为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1990年,一个更强有力的支撑点—浦东新区的开发,掀开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新篇章。
几十年间,“试验田”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20.7%的速度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成立40周年之际,又被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步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阶段。浦东新区也从一无所有摇身变为中国经济最强区,首个保税区、首个自贸区……数十个全国“第一”表明了浦东敢为人先、持续探索的勇气和活力。
深圳和浦东的案例是经济特区及国家级新区决策的成功实践,也将继续为扩大开放做出应有贡献。
热点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
2020年全国两会上,各界期盼已久的新中国首部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审议通过。这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民法典》由各分编草案与民法总则“合体”而成。小到家长里短,大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民法典》覆盖公民出生到死亡的全程,是公民私权保护的基本依据,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被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