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标准打造“一赛一节一基地”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天河先导区正式投入运营,“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完善。专利授权量2.67万件,增长52.8%,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18年居全市第一。完成技术合同登记8157项,成交额735.42亿元。
四、社会事业
教 育
公开引进2名高层次人才,公开招录210名在编教师,增配69名中小学编外专任教师、736名幼儿园编外教职工。新开办教育部门办幼儿园16所、村集体办幼儿园2所,增加优质公办学位5850个,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7.8%,顺利完成“5080”攻坚任务。在全市率先实现公办示范性高中全覆盖,区属公办高中高考高优率连续多年领跑全市。
文 化
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47家,实现营业收入1633.89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为26.5%和40.6%。区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评估定级,21个街道文化站通过省特级文化站评估定级。推进区域总分馆体系建设,现有2个区级总馆(均为国家一级馆),21个街道文化馆分馆,21个街道图书馆分馆,15个社会合作图书作分馆,16个学校图书服务点。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264场,开展“‘艺’起战‘疫’天河区群众文艺‘云’集展”线上活动24期,8个作品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各类文化活动累计参与人次超90万。
体 育
全区共有体育场地3723个,体育场地面积330.64万平方米。成功举办2020年天河区游泳场所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考核工作,226名游泳救生员通过考核。持续维护辖内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确保正常使用率达98%以上。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与13所学校、9家体育机构开展17个项目共建训练。全年青少年运动员新注册322人,共有1300多名运动员参加训练。
卫 生
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67个,包括:53个医院,80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他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36万张,其中,医院1.31万张。全区社会办医院床位数3068张,占医院床位总量比重为23.4%。在岗职工3.5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3万人,执业(助理)医师1.04万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0.11万人,注册护士1.34万人。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1906.81万人次,住院人数38.59万人次。医疗病床使用率65.3%,出院者平均住院日7.77天。
五、城区建设
规划建设
推进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出台城市更新三年实施计划、五年行动方案、十年改造规划,纳入三年实施计划的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铺开,冼村改造签约率达98.6%、已签约房屋拆卸率达98.1%,新塘新合完成二期分房,棠下新墟村民复建房分房方案已表决通过。地铁6号线、21号线建成通车,结束东北部地区无轨道交通历史,高标准完成11条道路品质化提升。完成老旧小区微改造28个,完成38个背街小巷项目,统筹协调完成27个老旧小区、沙河试点片区“三线”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区街城市维护管养体制机制改革,233条6米以上村道全部纳入市政管理维护。
市容环卫
提升垃圾分类系统建设与能力建设,制定1+4+1系列文件和标准规范,新增94名分类收运操作员,配置各类大中小型分类收运车辆298台,设置分类收运路线150条。25个城中村已建成垃圾分类投放点322个。全面形成21个街道220个社区党组织“区域化党建+垃圾分类”工作机制,3万多名党员和2200多名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和守桶引导。全区2287个垃圾分类投放点,“五要素”达标升级率完成100%,“六要素”达标率约60%。 开展“大清扫、大清洗、大清理”环卫整治行动,累计参与人员超过10万人次,清理垃圾8000吨。新建完成开放装配式公厕5座,新增及接收公建配套公厕5座,优化升级改造公厕11座,完成“公厕+”建设任务4座。
环境保护
全年空气质量达标338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48,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92.3%。NO2、PM10、PM2.5、CO和O3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5.6%、16.3%、21.4%、16.7%和11.2%。猎德涌、棠下涌、车陂涌水质指数分别下降41.1%、22.1%、20.6%。珠江猎德断面水质为Ⅳ类,氨氮浓度下降60.6%,总磷浓度下降17.4%。
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