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区是佛山市中心城区,面积154平方公里,下辖南庄镇、石湾镇街道、张槎街道、祖庙街道,共有行政村53个、社区94个;常住人口13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6万人。近年来,紧扣城市中心定位,全力锻造“禅城铁军”、打造“佛山之心”、奔赴“六最”(最中心、最佛山、最便捷、最活力、最平安、最幸福)现代化禅城,中国式现代化禅城实践干出崭新气象。自2023以来,连续6个季度夺得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第一名,位列全国地级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第8名,获评全国“2023年度活力城区”、“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全区共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超过80项,城市综合能级、地区影响力、社会美誉度全面提升。
经济运行稳中提质。2023年,全区GDP实现2387.5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经济密度达15.5亿元/km²,以全市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18%的经济总量。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4.2:65.8,三产比重全市最高。2024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4.1%,增速全市第一;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6%,增速全市第二。今年1-9月,全区新设市场主体9.1万户,同比增长5%;截至9月底,全区共有市场主体41.9万户,同比增长18.7%,增速全市第一,市场信心足、经济活力强。
产业发展向新跃升。禅城是佛山制造业重要发源地,诞生了“中国建陶第一镇”“中国不锈钢名镇”“中国针织名镇”“中国童装名镇”等专业镇。近年来,锚定城市经济的定位,打造都市制造中心,整备工业用地超2000亩,建设都市工业载体58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一高四新”(高端精密智造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现代医药)产业,培育都市型工业“6高”(高智造、高格调、高集聚、高适配、高服务、高赋能)新模式;打造产业服务中心,推动数字经济、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科创服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积聚成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佛山制造融合互促。2021年以来,累计引入超亿元项目243个,签约投资总额1431亿元。
城乡融合纵深推进。以头号力度落实“百千万工程”,在全省考核中获得“进位类”区第一名。推进全域城市化,分梯队全面建设“千亿镇街”,三个街道全部入选“2024活力街道全国50强”,南庄镇位列“2024年镇域经济500强”第87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了31个农村集体经济“亿元村”,“乡村CEO”入选广东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全区53个行政村均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累计孕育了3个全国文明村、4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2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中国最美村镇。
岭南文化出新出彩。“肇迹于晋,得名于唐”,位列明清“四大名镇”和“天下四大聚”,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成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近年来,大力推动岭南文化“双创”,深化文化赋能,加快文城、文产、文旅、文商跨界融合发展,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商贸消费中心。打造佛山古镇、美陶湾、中国南庄、织梦张槎四张文旅名片,成功举办十大民俗、粤夜粤美、中国陶瓷创意周、全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现场会等重大活动,获得文旅部、省文旅厅高度肯定。禅南荔联合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获评中国最美全域旅游典范区、全国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第一名,岭南天地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南风古灶成为佛山首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美陶湾入选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佛山古镇、美陶湾入选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城市更新十大优秀案例。
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在全国率先探索“三旧”改造,打造岭南新天地等示范项目,获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构建外联内畅交通格局,广湛高铁佛山站提速建设,地铁线路、广佛南环交织覆盖,轨道密度全市最高。稳步推进城市焕新、格调提升,共建成城市格调项目64个。持续构建绿美生态,累计建成各类公园365个,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城区公园绿地面积全市最多,水质稳居全市前列。
民生福祉持续增强。集聚了全市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共有各类学校269所,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示范区、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13家,是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示范区、广东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广东省健康区。打造“‘就’在禅城”就业服务品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智慧监管纳入人社部改革创新试点,正在加快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聚焦“一老一小”精准发力,打造“禅颐居”养老品牌,祖庙街道红棉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禅城获评首批“广东省儿童友好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