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迭代提升,强调通过创新推动生产力的质态跃升而不仅仅是规模扩大来促进经济发展。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它对传统生产力理论所不能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比如如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质量、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等。其中,“新”表现在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基础设施以及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等;“质”表现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推动生产力质态跃升。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推动技术和业态层面的创新,又要推动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在经济思想史上首次提出
从经济思想史来看,经济学总体上是在解决实践问题中发展的。然而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局限性,西方经济学并没有从宏观层面对生产力问题进行研究。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优势进一步彰显。
1776年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出版,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自此一段时间经济学的发展,被马克思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国家如何致富以及财富如何分配。比如,亚当·斯密强调分工能够提高效率,并以造针为例说明以分工的方式造针比单个人造针效率更高。大卫·李嘉图主要研究的是价值问题、国际贸易问题、分配问题等,并提出了比较优势概念,认为分配应有利于新生的工业资产阶级,因为他们将用所得进行社会再生产。让·萨伊提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认为不管产量怎样增加,产品都不会发生过剩。在这一时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曾经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这并不能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打破了经济学的研究路径,应对和防范经济危机成为迫切需要和研究重点,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凸显。约翰·凯恩斯把消费提升至重要地位,认为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并主张政府要实行积极的扩张性政策以阻止经济下滑。阿瑟·拉弗等人主张扩大供给,创造更好、更符合需要的产品,在新的层次上打开新的市场。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主张政府应尽量减少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政府需要采取的唯一政策是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期经济增长基本一致的水平,其他问题则由市场去解决。在这一时期,宏观调控主要解决的是总量问题,而对于制约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过多关注,因此也没有对推动生产力进步的问题作出回答。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和生产方式不断扩张,经济学研究五花八门,形成了诸如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分支学科,但主流是研究经济周期。经济学者着重分析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并试图找到应对经济周期的办法,视野更多集中在创新方面。比如,西蒙·库兹涅茨对新技术如何引领经济周期和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指出在某个时期的基本技术条件发生革命性变化将引领一个新的时代。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带动了经济发展,创新是革命性创新,引发的是质变,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埃德蒙·费尔普斯同样认为创新与经济发展有着内在联系,但他是站在传统生产力的角度讨论创新。在这一时期,经济学着重关注的是如何应对经济周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稳健发展,对创新的讨论大都是从传统观念出发进行思考和讨论。
总而言之,西方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大都专注于解决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在“大萧条”之前主要研究财富的创造、分配和价值规律等,在“大萧条”之后主要研究应对经济危机和宏观调控等,致力于寻求经济稳定发展,目的都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等,大都是一些企业的自主选择和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并不能从自身出发提出顺应发展要求的生产力理论。